與孩子溝通時容易情緒激動,造成這種現(xiàn)象的原因無外乎兩個“分不開”,一個“聽不到”,若想避免情緒失控,家長需要覺察自己的情緒,并且把自己的感受與別人的感受區(qū)分開來,然后好好就事論事地講話。
為什么容易情緒激動?
1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“分不開”
家庭是一個有機的系統(tǒng),處于系統(tǒng)中的每位家庭成員的情緒、想法和行為時刻會對他人產(chǎn)生影響。如果某一個家庭成員產(chǎn)生了焦慮或憤怒情緒,其他家人不僅很容易感受到這些情緒,而且會產(chǎn)生相應(yīng)的情緒反應(yīng)。如此一來,原本某一個成員的不良情緒便會在家庭成員的“努力”下被無限放大,導(dǎo)致大家分不清哪些感受是自己的,哪些是別人的:你的憤怒變成了我的憤怒,我的不安也變成了你的不安。
2情緒和理智“分不開”
容易把自己和他人情緒混為一談的人,其另一個標(biāo)志性特征是無法將自己的理智和情緒分開。他們習(xí)慣跟著感覺走,只要情緒上來了,不管正在面對的現(xiàn)實情況如何,都會讓情緒立刻接管自己的行動。他們甚至意識不到此刻自己的內(nèi)心是什么感覺,更搞不清是什么事情讓自己有這種感覺。對自己的情緒越不清楚,不確定感就會越強,不確定感越強,就會越焦慮,越焦慮,理智就越容易掉線。
3“聽不到”孩子的情緒與需求
許多孩子之所以容易對父母情緒激動,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沒有被父母接納和聽到。許多孩子的表面情緒是憤怒,背后的深層情緒實則是委屈、不安或悲傷。對孩子而言,“我的想法不被父母理解”或許不是最糟糕的,最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:父母看上去好像根本就沒有興趣傾聽和理解自己。
如何避免情緒失控?
1覺察自身感受
當(dāng)出現(xiàn)不愉快的情緒時,父母首先要能夠意識到,我們此刻有不愉快的感受,并且愿意耐心體會這種感受究竟是什么,它和既往發(fā)生過的或者當(dāng)下正在發(fā)生的什么事情有關(guān)。及時覺察自己的感受,并在理智層面對其進行梳理有助于家長將情緒和理智“分開”。
2合理表達情緒
父母有情緒時要清楚、簡單、就事論事地跟孩子表達,具體可以采用“描述事實+表達感受+提出建議”的句式。例如,“看到你做……時,我感到很……”。說完后,先等待孩子的反應(yīng)。如果孩子能調(diào)整情緒,恢復(fù)到理智層面繼續(xù)對話,那親子談話可以繼續(xù)。如果雙方一時難以平靜下來,建議先暫停溝通,等平靜后再重啟對話。
3情緒劃清邊界
當(dāng)父母可以覺察并能理智表達自己的情緒時,可以幫助孩子整理他們的情緒和期待。父母可以這樣跟孩子說:“我好想注意到剛才我說……的時候,你好像有些不舒服,不知道我猜得對嗎?你愿意多說一些嗎?”如果孩子愿意反思,愿意更多地分享此刻的心情,父母可以等他們說完后,采用“描述事實+表達感受”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反饋給孩子。
摘自《從出生到獨立:寫給父母的養(yǎng)育心理學(xué)》
作者:孟馥、姚玉紅、劉亮
出版社:人民郵電出版社,2021年8月第1版
圖片: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(侵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