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大計,教育為本;教育大計,德育為本。探索德育教育方法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(fā)展的人,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、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情感,但這僅用專業(yè)知識育人是不夠的。小學的德育主要是養(yǎng)成教育,即讓小學生從小養(yǎng)成懂得守紀律、關心他人、尊敬師長、愛護公物、勤儉節(jié)約、不怕困難、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。而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,必須靠潛移默化、日積月累,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陣地,又是德育的重要陣地,應該在這個陣地上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,積極滲透品德教育,充分發(fā)揮每一學科的德育功能。
1.經常訓練。學校生活培養(yǎng)孩子機體和時間觀念,遵守學校紀律,從開學的第一天起,就對他們進行常規(guī)教育。對怎樣回答問題,尊敬師長 團結同學做出規(guī)定,然后反復練習。
2.正面教育孩子,用故事講道理。孩子喜歡聽故事,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,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。經常通過故事解決班級內部的事情,可以更好的培養(yǎng)孩子們團結友愛的精神。各學科的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,要深入學習教學大綱和教材,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。
3.通過對實際生活中發(fā)生的事情,進行教育。充分利用“節(jié)日慶典、晨會、校班(隊)會、國旗下講話、宣傳欄、黑板報、校外德育教育基地”等,不失時機的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。讓學生在實踐中,把道德認知自覺的轉化為道德行為。在實踐活動中,提高了思想認識,凈化自己的心靈。
4.對學生有耐心,注意表揚的藝術。愛聽表揚是兒童的心理特點,如果運用恰當,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提高,用表揚同學道德品質行為上的積極面,去影響和克服學生存在的消極因素,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。
5.以身作則,做孩子的表率。學生模仿能力很強,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。工作上嚴格要求自己,以身作則,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,帶頭運用禮貌語言。
6.加強家庭德育教育,家庭學校相結合。學校建立教師家訪制、家校定期對話制、教師家長共評制,通過召開家長會、座談會,建立家庭教育聯(lián)系卡等家校“雙邊”活動,拉近了家校距離,密切了家校關系,形成了德育合力。以家長學校為依托,提高家長綜合素質。
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,是一項長期的、艱苦的、細致的育人工程。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,與時俱進,精心策劃,不斷的用生動的、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。